民盟濮阳市委会副主委刘小江考察黄河古村落

————发现百年节孝碑
编辑:民盟濮阳市委 发布于:2021-02-05

601cedcd9bf33.jpg

1月31日,正值周日,风和日丽、天蓝水碧,民盟濮阳市委会副主委、市文联副主席、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小江一行,在考察走访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台前段时,于距离涛涛黄河仅200米的马楼镇席胡同村,偶然发现两通古碑。古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,一通碑雕刻“节孝兼全”,另一通碑雕刻“表扬节孝”,碑帽均雕刻二龙呈祥、中间刻“圣旨”字样。

濮阳是全省仅有的涵盖黄河、隋唐大运河、京杭大运河的区域,又是“中华第一龙”出土地、字圣仓颉故里、24节气起源地,自古民风淳朴、人杰地灵。台前县位于黄河、隋唐大运河交汇处,文化渊源深厚,民风古朴、人情淳厚,古有蚩尤冢,今有将军渡,中有唐王访贤的九世同堂张公艺百忍堂。古碑讲述了台前县马楼镇席胡同村杨卓、杨建礼、杨宗舜三代人的节孝故事,由山东二品顶戴巡抚受朝廷之命兴建。刘小江副主委看到两通古碑如获至宝、深有感触,不由感慨:“这两通古碑为皇帝御赐碑,在濮阳很少见,碑的规格很高,碑雕艺术价值也高,而且保护得如此完好,十分难得。建议深挖古碑背后的故事,让节孝文化在龙都大地发扬光大。”

杨卓生于清咸丰年间,当时归属山东省寿张县席胡同村,因本人有智障,没有照顾父母的能力,其妻乔氏义无反顾,主动担负起了照顾双亲的全部责任。当时黄河滩区连年受灾,滩区群众生活极度困难,乔氏常年省吃俭用,对父母却加倍照顾。有时家中没有粮食,乔氏就越过黄河,沿户乞讨,然后挨饿将吃食带回家孝敬二老。经年累月,乔氏的孝敬之心声名远播,十里八村家喻户晓、人人皆知。

杨卓之子杨建礼是哑巴,生活能力不足,其妻李氏继承上一代的孝敬之心、节孝之情,以老一代为楷模,尊老爱幼、孝亲睦邻,受到广大乡邻广泛赞扬。杨建礼过嗣之子杨宗舜,自幼受家庭节孝文化熏陶,在考中秀才之后依然坚守家乡,不但夫妻勤劳耕作,而且凭借文化优势,痴心研究传统文化、医学知识,用学到的知识义务帮助穷人家的孩子识字、为穷苦人免费医治疾病,为社会上的不平事呐喊、鼓与呼,尽力用知识影响周边人、帮助乡里亲临。

杨氏一门的节孝故事在黄河两岸广为流传,知情人频繁上报山东巡抚部院,经过巡抚部院调查核实,情况属实、事迹感人,部院立即上报朝廷,清宣统年间朝廷御批“节孝兼全”和“表扬节孝”的碑文,立碑树传,教化社会。

受杨氏节孝古风荫泽,席胡同杨氏族人一直门庭兴旺、家风淳朴。抗日战争时期,古碑被深埋地下。近年来,经族人多次寻找,古碑再次露出地面,为进一步弘扬祖德,杨氏族人萌生兴建节孝碑广场和亭台的念头,家家户户争相响应,自幼在席胡同长大、深受杨氏家风熏陶的外甥李广华,也一马当先、当仁不让。最终,由杨氏族人出钱、出力、出地,外甥李广华出重资,共同兴建节孝碑广场和亭台,广场亭台修缮一新,于2020年5月修建完成,充分体现了家族的和睦与谦让,如今早已成为当地行孝、行善的教育基地。

当日,与刘小江副主委一起走访考察的还有民俗专家赵建刚、张西恒,滑拳传人、著名武术家李广华等,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,他们于2019年发起组织开展“走近黄河”“走近大运河”文化考察活动,利用节假日自费考察黄河、大运河文化遗产,广泛搜集、整理、宣传、弘扬黄河大运河的传统好故事。截至目前,考察团队已发掘出鲁姓发源地濮阳县小甘露村、运河漕运重地及南北货物集散地范县红庙村、千年五彩神衣福地清丰南召市村、节孝传统传承绵延台前席胡同村、香制作基地南乐小北张村等30多个古村落,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,已经完成《黄河岸边小甘露》书稿,正在编撰《濮阳大运河风情》《黄河的传说》《濮阳黄河风情》等文化专著。

濮阳文化博大精深,保护传承佳音频传。



地址:河南省濮阳市黄河路中段市政府7号院 | 邮编:457000 | 邮箱:122471610@qq.com | 电话:0393-6667399

中国民主同盟濮阳市委员会 | 豫ICP备19002459号新闻报送入口